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”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,我们更不能忘记粮食的珍贵。从春种秋收,到颗粒归仓,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农民的辛勤汗水。

一、深学理论:读懂粮食安全的“重量”
这不仅是课本里“用世界9%耕地养活近20%人口”的震撼数据,更是藏在每一粒粮食背后的国家战略与民生温度——从全球粮食市场波动下的自主保障能力,到极端天气里守护农田的“十八般武艺”,粮食安全是抵御风险的“压舱石”;从农民春耕时弯腰播种的晨露、夏耘时浸透衣衫的汗水,到秋收时晾晒谷物的风霜,粮食安全是千万劳动者用时光与辛劳筑起的“生命线”。唯有透过理论学习,看清粮食生产的不易、供需平衡的关键、浪费背后的隐患,才能让“粮食安全无小事”的认知扎根心底,让珍惜每一粒粮的自觉成为思想共识。
二、践行行动:把节粮融入“衣食住行”
践行粮食安全行动,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“不浪费”,而是要将“惜粮护粮”的理念渗透进衣食住行的每一处细节。餐桌上,按需点餐、打包剩菜是对粮食的尊重,用杂粮粥替代部分精米白面,既丰富营养也传递对多样粮产的认可;衣柜里,选择棉麻等天然粮棉作物制成的衣物,减少过度消费与闲置,是对农业劳动成果的珍视;出行时,优先选择公共交通或骑行,降低能源消耗对粮食生产所需资源的挤占;居住中,学习科学储粮技巧,用密封罐保存米面、利用阳台空间尝试简易种植,让粮食从生产到储存的每一环都被用心对待。当粮食安全与日常选择深度绑定,守护“中国饭碗”便成了触手可及的生活习惯,而非遥远的口号。
三、广传理念:让粮安氛围“浸润校园”
为让粮食安全理念深入人心,学校打造多元化宣传场景。各班级开展“粮食安全主题班会”,通过案例分享、互动问答强化学生节粮意识;通过对比“粮食短缺地区现状”与“日常餐饮浪费现象”,让学生直观感受农民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辛勤——从春耕播种到秋收晾晒,数月劳作才换来一粒粮食的成熟,破除“粮食充足即可浪费”的认知误区。


粮食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,学校将持续深化粮食安全教育,让“节粮惜粮”成为师生的行动自觉,培养既懂专业技能、又具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技能人才,以校园力量为国家粮食安全添砖加瓦。
文:张淑朦
图:陈乐
终审:翟东